“食色性也”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,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原文是告子与孟子辩论时提出的观点:“食色,性也。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“饮食和情欲是人的本性”,但其内涵需要结合思想史背景和哲学语境来深入理解。
一、原典与思想背景
-
出处辨析:
- 这句话并非出自孔子,而是战国时期告子(与孟子同时代的哲学家)提出的观点,被记录在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》的论辩中。后世常误传为孔子言论,实为讹传。
- 原文语境是告子用“人性如流水”的比喻说明人性无分善恶,孟子则反驳并强调人性本善。
-
告子的逻辑:
- 告子认为“生之谓性”(与生俱来的本能即本性),将“食”(生存需求)与“色”(繁衍本能)视为人类最基本的生物性,类似动物的自然属性。
- 他以此否定孟子主张的“仁义礼智”是人性本质,认为道德是后天教化形成。
二、儒家的回应与发展
-
孟子的批判:
- 孟子承认饮食男女是人的自然需求,但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“四端之心”(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),主张人性本善的道德超越性。
- 在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中,他提出“王如好货,与百姓同之”“王如好色,与百姓同之”,承认欲望合理性但要求统治者节制并与民共享。
-
后儒的调和:
- 荀子从“性恶论”角度,认为食色之性需通过“礼义”加以约束(《荀子·性恶》)。
- 宋明理学将“天理”与“人欲”对立,程朱提出“存天理灭人欲”,但并非否定基本生存需求,而是反对过度欲望。王夫之等明清学者则主张“理欲统一”。
三、跨文化视角下的深层解读
-
生物学与伦理学张力:
- 告子的观点暗合现代进化心理学,将人性还原为生存与繁衍的生物本能。
- 儒家则试图在自然属性之上建立道德主体性,如《礼记·礼运》所言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”,同时强调“必知其节”。
-
道家与佛家的参照:
-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,《老子》有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,但反对纵欲;《庄子·大宗师》批评“嗜欲深者天机浅”。
- 佛教视贪欲为“三毒”之一,《四十二章经》直言“人系于妻子舍宅,甚于牢狱”,提倡离欲修行。
四、现代启示
-
人性的多维认知:
- 弗洛伊德“本我-自我-超我”理论中,“食色”对应本能驱力,但人类文明需要升华机制。
-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生理需求(食色)置于底层,但强调人的终极追求是自我实现。
-
社会伦理建构:
- 现代社会承认基本欲望的正当性,如《世界人权宣言》第25条保障“适足生活水准权”。
- 但需警惕消费主义对欲望的无限刺激,如鲍德里亚《消费社会》批判的“符号异化”。
结语
“食色性也”在当代的价值,在于启示我们正视人性的生物基础,同时不放弃对道德理想的追求。正如李泽厚在《人类学历史本体论》中提出的“情本体”——既承认“人活着”的首要性(食色),也强调“如何活”(伦理)和“为什么活”(意义)的终极追问。这种辩证思考,或许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现代世界的深层智慧。